汕头市金平区金砂陵园  版权所有        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汕头 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编号:
粤ICP备16091826号

殡葬改革要有新思路新方法

浏览量

  我国未来殡葬发展的方向,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。自1956年以来,殡葬改革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。但从21世纪初,殡葬改革出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,“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”“公益殡葬与暴利殡葬”“火葬生态与土葬生态”“传统殡葬与现代殡葬”等突出矛盾爆发,殡葬改革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,面临重要抉择。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,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殡葬改革,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之一,是关系到社会民俗改革、社会文明进步、党风建设和人民利益。在这个问题上,容不得半点犹疑。

  殡葬改革如何适应形势,必须有新理念、新思路、新方法、新技术。那么,如何厘清我国殡葬发展的新理念,推进我国殡葬改革?《殡葬法》如何尽快出台?殡葬发展有怎样的未来方向?全国劳动模范、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、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殡葬服务企业、福寿园国际集团总经理王计生表示,从“搁置”争议到直面争议,从追求“和谐”到有序竞争,殡葬改革已经历了“凤凰涅槃”式的嬗变。尊重人文、纪念传承、环保科技将是中国殡葬未来发展必须思考与研究的课题,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。

  依法行政

  加速殡葬大变革

  殡葬改革,事关殡葬体制,事关殡葬难题,更事关人民福祉。我国面对每年近1000万死亡人口需要提供的服务,殡葬行业缺少一部国家层面的《殡葬法》,成为殡葬改革的“短腿”,造成了不能依法行政的混乱局面。有数据表明,我国殡葬业每年销售总额超过2000亿元,仅以骨灰盒为例,大多数骨灰盒的成本只有几十元,但其利润率竟在2000%以上。大到陵墓工程发包、墓料购进,小到遗体火化、骨灰盒采购,殡葬单位雁过拔毛现象大量存在,巨额利润的诱惑加之殡葬体制存在的弊端,成为滋生殡葬垄断和殡葬腐败的根源。

  在一些地区,由于政府疏于管理和监督,丧葬陋俗出现抬头趋势。一些违规土葬、骨灰装棺再葬、滥占耕地、乱埋乱葬、借机敛财、大搞风水迷信、重殓厚葬等问题日渐突出,“浙江富豪花500万元为母送葬”“周口平坟事件”“哈尔滨和河南项城起棺火化事件”“安徽安庆老人自杀事件”“广东高州官员为完成火葬任务买尸火化”等新闻,都让殡葬改革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,备受“诟病”,民众直呼“死不起”,殡葬改革也再一次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
  然而,新中国成立以来,一直提倡“以改土葬为火葬,以火化率为目标;以破除封建迷信和丧事从简为核心内容”的殡葬改革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:强制火葬与节约、环保、国情、民生相冲突。因为遗体火化需要助燃物必然伴随产生二恶英、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,水泥硬化土壤等葬法造成相对长时期的永久性占地。真正的火葬应该是不保留骨灰的。但由于宣传与导向性的偏差,人们片面地执行着追求火化率的政策,而忽略了尊重人民情感,对环保、科学、尊严、人性化的殡葬需求少有研究。有数据统计,2014年全国火化率下滑到45.6%,火化率连续多年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。

  当前,面对老龄化、城镇化、市场化、科技化发展的新趋势,殡葬改革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、新问题。比如殡葬行业的发展跟不上其他行业的变化与发展;城镇化的进程与原有殡仪馆的搬迁和公墓的动迁矛盾;殡葬服务内容与形式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;百姓的抱怨与政府的要求;市场经济与计划体制的结合与平衡;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博弈;新理念与旧观念抵触等。如何克服这些瓶颈,对殡葬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。

  法无授权不可为。依法行政就要求政府法律没有规定的既不能“越位”,也不能“越权”。

  王计生认为,殡葬改革应该是重视民生,符合未来趋势的改革。根治乱象,就必须理顺完善殡葬管理机制,让“公益的回归公益,市场的回归市场”。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,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,就是用政府权力的“减法”,换取市场活力的“乘法”。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市场秩序,都要求尽快实现市场监管由审批向法治的转型,实行法治是现代市场制度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,殡葬改革对建立法治的要求十分迫切。

  优化服务

  倡导多元新理念

  殡葬服务牵涉千家万户,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,未来发展更需要哲学的思考,因为它关乎生死大命题;需要理性的规划,因为它属于百年大计;需要感性的执行,因为它肩负情感传递。殡葬业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革,需要优化政府服务,应积极倡导多元殡葬服务新理念,提高对科学的尊重,对生命的尊重,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。

  那么,如何开辟殡葬发展新路径?王计生从观念、形式、方法三个层面做出了深刻解析。

  首先,观念需要变化。由于人们重生不重死,重物不重意,重形不重影,很多人仅从形式上重视殡葬,在心理和行为上极力排斥殡葬,忌讳死亡,对生死观的理解处在一种逻辑矛盾状态中,在社会管理中被列入“另类”,这也是我国殡葬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。因此,无论是体制内与体制外、市场与公益,都应打破一切利益集团的狭隘,以社会的发展、观念的进步、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,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。传统殡葬注重“哀悼死亡”,体现的是阴阳两隔,白花花、恐怖、寒气、鬼魂、生命的终点。而现代殡葬关注“讴歌生命”,体现的是精神永恒与文化、艺术、教育、心灵的对话。

  其次,形式需要变化。20年来,我国殡葬业的巨大变化是:公墓变公园、告别变美丽、祭祀变纪念,就是通过营造“观念上的公园”,唤起人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。观念改变了,服务质量和发展效益也就提升了。

  王计生说,由于我国的殡葬文化有历史断层,与发达国家比较,我们长时间处在落后状态,还停留在对逝者的“处理”阶段,怎样变处理为服务,这需要有共识。目前全国从事殡葬行业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的1%。当前,面对殡葬“优化服务”的巨大提升空间,殡葬服务无论是规划、设施建设、从业人员都严重短缺,无法满足13亿多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。因此,应加快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“PPP模式”,形成公共服务多元供给、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,不仅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,也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“新引擎”,这个问题亟须政府观念的转变。

  再次,方法需要变化。将殡葬的理念由处理变服务,终止变延续,搬迁变增设,从简变尊重。将传统处理升级为“优化服务”,阴事阳做,让告别变成美丽、把残缺变圆满。此外,城镇化进程要给殡仪馆、公墓留出配套发展空间,政府不能简单粗糙地“一拆了事”,适度增设殡葬设施,以方便百姓、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。当然,殡葬从简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仪式,既要考虑尊重逝者,也要顾及生者情感,“简而不奢、提升尊重”是殡葬多元服务的新课题。

 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“丧祭与文明”研究中心主任、哲学博士后吴飞说,在没有理解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完全否定传统丧礼,简化甚至取消所有仪式,只会侵害到更本质的东西。比如说“厚养薄葬”之说,实际上真正厚养的人是不可能薄葬的,而以薄葬为目的却不能引导人们厚养!养与葬是结合在一起的,它不能通过人为的社会政策强行分开。强制的措施只会对社会文化、家庭伦理造成极大危害。

  生态文明

  开辟未来新方向

  今年5月,党中央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》,提出将生态文明作为国策,它关系人民福祉,关乎民族未来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努力建设美丽中国,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。我国将按照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理念,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,弘扬生态文化,倡导绿色生活,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。

  2014年6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”缔约国大会上,一致通过了国际殡葬协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性NGO机构,享有缔约国待遇。这是世界殡葬行业划时代的成果,必将促进殡葬文化属性的真正回归!

  王计生认为,人类的殡葬活动理所当然为非物质文化活动,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殡葬活动历史,又是公约的缔约国,理应从殡葬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承历史,引领未来,尽量淡化政治性,减少强迫性的殡葬行为,这不仅是荣耀,更是责任。

  历史告诫我们,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往往会导致目标上的偏差、行动上的偏颇。每一个与殡葬有关的人,都有责任善待文化遗产,使我国殡葬既免于打着改革旗号“开倒车”,也免于“强人式改革”的裹挟,更免于文化层面的创伤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,真正成为“生态文明圣地”。文明殡葬就是让生态文明唤起对生命的尊重,唤起对生活的热爱,唤起对人生的认识,唤起对人权的重视。

  中央提出,经济要上台阶,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。并且要下定决心,实现对人民的承诺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翻开崭新一页,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,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深刻变革,更是一次没有退路的关键进军。

  王计生解释说,人类的殡葬行为嵌入在社会发展的环节之中,殡葬活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。生态殡葬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引导树葬、海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等多种生态葬式,更是一场葬式的全方位系统提升;还可以通过引用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工艺,加速科技创新,通过引入“互联网+”模式,引领人们在殡葬活动中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,将殡葬事业提升为一项生命事业,这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补充。所以,我国殡葬未来成功的希望,一定在于尊重人文、纪念传承、科技环保。